从过去组织考虑结果的财务数据指标体系,到管理当中,我们必须考虑过程指标体系,这是业财一体化的关键步骤之一,没有对过程的理解,或者不对过程指标进行分析,财务永远无法知道业务到底是如何执行的,结果是如何达成的,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所以,业财一体化,让财务真正参与到业务的管理和决策中,保证参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就必须进行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梳理,并构建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对与“指标”,过去存在大量的误解,很多人一提到“指标”,首先想到的就是绩效,就是考核,这就是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误解。那么什么是“数据指标”呢?

一、数据指标的正解

所谓的数据指标,是“指向”管理目标的“度量”,指标的“指”是“指向”,“标”是“度量”,这个从原始定义的概念,就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度量,还可以对过程是度量。而业财一体化建设必须要回归到这个原始的定义,必须参与到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业务中。

企业所有的经营结果都是过程带来的,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比如说我们的营销推广,过程中,我们发布营销广告,我们获取流量,通过消费者的点击,浏览,被打动之后下单,然后支付,然后才有了我们的销量,这就是一个网络推广的过程,从最初我们设计广告、发布广告、打动客户再到转化成交。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转化率的问题,这些过程中的转化率就是对营销过程的“度量”。

曝光量→浏览量→点击量→下单量→支付量→收货量/退货量→成交量

在以上的过程中,每一个箭头后面都是一个“转化率”,这些转化率的最终结果是我们的销售量。

过去我们只关心结果,现在我们回归到业务,回归到业务逻辑,探寻背后的规律。如何提高每一个转化率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更高的转化效率,提高我们的费销比,提高我们最终的经营业绩。这就是对业务过程和业务逻辑的洞察,从只关心结果到参与到业务过程,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资源的分配,以更懂业务的视角去参与管理,实现业财一体化三重境界的不断升级。(参考本系列第一期1/7的业财一体化升级的三重境界的概念)。

二、深刻理解数据指标的指向意义才能更懂业务

对于数据指标,我们构建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关联关系,结果是如何达成的,所有好的结果,都是好的过程带来的,那么结合历史上最佳的实践,我们就知道什么才是好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去参与过程管理和决策,提升业财一体化中财务所创造的价值。

举一个例子,折扣率是一个指标,在促销活动中,我们要通过打折让利,让消费者更多地买单。折扣率对财务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折扣率会影响我们公司的盈利能力、影响最终的利润和利润率,打折过多有可能还造成亏损,这是财务视角的理解。

那么,从业务逻辑的视角我们如何理解“折扣率”这个指标呢?折扣率是销售团队销售能力的表征,折扣率代表的是销售团队的销售能力,代表的销售方案的优劣。如果我们团队销售能力强,不打折都会卖得很好,“能力不够,折扣来凑”,只要你的产品比竞争对手差不到哪里去,把价格压到低低的,总有人会买单。

那么,再深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公司的销售指标中,折扣率持续上升,居高不下,那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的销售团队销售能力不行,销售策略无效,团队整体营销能力在相对弱化,这里相对弱化是指对比市场和行业,对比同行,对比主要竞争对手,我们能力虽有增长,但是没有快于竞争对手,相对来讲就弱了。

这个时候,作为财务BP,你是给销售团队更多的销售费用,让他们去折腾,去打折,去促销更多来完成销售目标,还是考虑将预算费用给到团队去学习,或者去招募更优秀的销售人员,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既然折扣率是销售能力的表征,那么问题就不在销售费用上,而是在能力建设上。所以,将费用预算重新调整,引进新媒体营销的课程给到销售团队,让他们学习成长,让他们有更好的销售能力,才能遏制这个折扣率持续上升、居高不下的困境。

这也是财务BP真正参与到业务决策,让公司投入的费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的关键,也是业财一体化中,财务参与业务决策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讲,销售团队是不会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的,只要财务站在更高的视角,才能看到问题的根本。

这就是对数据指标,包括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以及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逻辑理解的重要意义。

【延伸思考,大家可以再去理解一下以下几个指标的真正含义:平均成交单价、客单价、连带率、转化成交率、点击率、费销比、平均获客成本,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将您对这些指标的业务本质含义理解或者疑问留在评论区,供大家一起来深度思考。】

三、最佳实践中的过程指标是我们把控过程,做到最佳结果的标准

如何评价一个指标,我们必须要有指标的标准,就是指标的取值如何判断是高是低、是好是坏,这个评判的标准就是最佳实践中的指标取值,我们有没有达到最佳的过程。

什么是指标的标准?就像我们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之后,我们判断异常的方法就是有一个标准值、或者一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是不正常的,哪怕是量血压,高压和低压都有一个合理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有问题。数据指标也一样,比如说客单价多少是高,多少是低,正常是在什么范围之内,不正常的取值怎么判断,我们必须建立指标的标准体系。

历史最佳实践就是我们获取数据指标标准的最佳途径。这个最佳实践可以是我们的历史最好,也可以是参考竞争对手,行业最佳选手的指标。

四、构建数据指标体系(过程指标↔结果指标)

既然我们成为指标体系,那么指标就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数据指标,而是有关系、有架构的、有关联的,才叫做“体系”。

数据指标一般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层级关系、联动关系和逻辑关系(当然,你可以细分为五大类关系,层级关系有两类,逻辑关系也有两类,大家可以细细体会,下文中有提到)。

所谓的层级关系,一方面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上,高层中层和基层指标之间是分解关系;另外一方面,有些指标属于综合指标,是由各个分子指标构成的,比如说费销比就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指标,是由各个转化率构成的。利润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等于销售额-成本-费用-固摊-税费等子类指标计算所得。

第二种关系是联动关系,在业务链条上,牵一发动全身。客户满意度,可能是物流的影响,物流发货慢或者发货差,那么要看我们物流费用率,我们为了省钱而导致的物流服务差;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采购成本率低,导致供货商供货延迟导致的发货延迟,这些指标是相互联动的。

逻辑关系就是因果关系,过程为因,结果为果,过程和结果指标之间是有逻辑关系。同时,投入为因,产出为果,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之间有逻辑关系。

这三种关系的构建是指标体系的内核,是体系架构的根本。梳理这三种关系是构建数据指标体系的关键,不是将几百个数据指标列出清单就完成数据指标体系的梳理了,而是要架构这三大关系。只有清晰了这三大关系,数据指标才能成为体系,才能构筑我们整个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大脑决策系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