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篇文章,虽然是讲ERP系统的实施法则,但对于想要进行系统升级的物流企业来说,道理是相通的。不妨好好读一读,然后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ERP系统已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必选项、也是核心项。但很多项目却卡在“重技术轻业务”的怪圈里:实施工程师们沉迷系统配置参数,却搞不清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最后上线系统要么用不起来,要么越用越乱。笔者结合往期项目履历,总结出一套“三维并进”的实施法则:业务、技术、管理齐驱并进,供大家参考。

1.业务理解:从流程梳理到需求翻译

做ERP不是玩技术拼图,得先搞懂业务怎么跑。比如制造业的BOM管理,新手顾问常直接按标准配置生搬硬套,结果生产线一用就乱套。有次给汽车零部件厂做项目,发现他们的热处理工序有特殊物料状态转换,标准配置根本算不准成本。后来我们重新梳理工艺路线,与业务反复沟通与确认,把在制品核算逻辑嵌进系统,月结差异率直接降了8个百分点。

零售业也同理。某连锁超市做O2O时,线上线下库存总打架。我们用SWOT分析重构了三级库存模型,把门店库存和线上订单池打通,库存周转率提升了22%。关键不在系统多复杂,而在懂业务场景,根据业务场景形成业务规则并提炼出触发条件等。

2.技术实施:配置开发要恰到好处

系统配置不是越复杂越好,得按“标准→定制→集成”三步走。财务模块最典型,比如某外企SAP项目,该企业的收入确认规则涉及合同里程碑、退货权、外汇条款,标准配置搞不定。我们用ABAP开发了智能判断引擎,把收入确认准确率从68%提到99.7%。但要注意,过度定制会埋雷。比如,在一个兄弟某药企项目,为过GSP认证乱改核心代码,结果S/4HANA迁移时多花3倍钱。

系统集成更讲究巧劲。新能源企业对接ERP-WMS-TMS时,我们用RESTful API搭数据桥梁,订单履行周期缩短40%。接口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精准对接。还有,也要了解点API的管理,包括技术架构方面的知识。

3.项目管理:带人带心带流程

选方法论要看菜吃饭。某消费电子大厂用Agile+ASAP混合模式:核心业务走ASAP保稳健,创新功能用Scrum快速迭代,项目周期压缩35%还不耽误需求变更。变革管理得走心,比如笔者三年前的某国企项目,搞“超级用户”制度,让业务骨干全程参与,系统接受度从38%涨到89%。

数据治理要下细功夫。比如笔者给某集团企业设计的监控看板,128个指标自动预警,采购异常一冒头就能定位原因,问题解决效率提升60%。升级规划要趁早,制造企业三年路线图:首年优化核心模块,次年上AI预测维护,第三年迁云,投入产出比高得多。

写在后面:做ERP要“软硬兼施”

优秀的ERP顾问得是个“多面手”:业务上要能画流程图、算成本账,技术上要会配模块、写代码,管理上还得带得了团队、管理好项目、控得住风险。现在智能制造要求更高,既要会接物联网设备,又要能用AI排产与数据分析,但归根到底还是得懂业务。

记住,ERP实施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场持久战。业务是根基,技术是工具,管理是催化剂,三者缺一不可。别只顾着在系统里玩花样,多跟业务聊聊,多到车间转转,把技术用到刀刃上,这才是成功的王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