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文化”这个词一直被提及,很多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标配了。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喊“数据文化”的时候,可能连到底什么是数据文化都没弄清楚,为什么企业需要它?更关键的是如何建设?可能鲜有人能够说清楚。

首先,要先认识数据的价值。

1.数据的价值有哪些?

我们已经听过很多“名言”,比如数据是新的石油、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但这些话听起来很虚,也很空。数据对于企业具体有什么价值,我们还是要厘清楚:

首先是效率提升。过去,企业是靠经验管理的,靠管理层拍脑袋决定做什么,靠大量“重复性”劳动来解决问题。今天,有了数据,我们可以用更科学、更快速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以往采购靠经验、靠直觉预判需要采购多少。有了数据支持后,系统能精确分析哪天需要补货,补多少货,如此计算采购量便可以精确。

然后是辅助决策。很多时候,企业决策者陷入两难,原因是缺少可靠的信息支持。例如零售企业想开新店,在哪开就很重要。以往可能是凭一些简单的信息判断,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区域消费水平、竞争对手分布、商圈人流等数据,如此,我们可以更科学评估新店选址的可行性,可以支撑开店的信息数据不仅更加完整还更加深入了。

当然,数据不是只能帮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发现潜在的机会,数据挖掘中的预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很多企业都经历了信息化的阶段,比如上线ERP系统、OA系统,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从纸质化搬到了系统里。信息化的本质,是让企业的操作更加高效。信息化的结果是为企业沉淀很多、很多的数据。

有了数据之后,如果不将数据使用起来,那么所有投入到信息化以及数据存储中的、运维的工作成本投入就是企业的一大灾难。所以数据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企业一路向前,那么数据就是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源。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会关注:那到底什么是数据文化?

2.数据文化如何理解?

简单来说,数据文化就是企业内部对数据的使用习惯、态度和能力的结合体。

例如,决策是否以数据为基础,而非个人经验;员工是否能够主动利用数据发现问题;管理层是否鼓励用数据来讲清楚问题,而不是讲感受。

理解了数据文化后,那么企业为什么需要谈数据文化呢?

因为再好的工具、再多的数据,如果企业没有数据文化,最后也只是“摆设”。没有数据文化的企业,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工具闲置: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上线BI系统,但只有IT部门在用,业务部门根本不会打开,导致数据报表成为“摆设”,这个问题在BI项目建设后非常显著。

决策依赖直觉:管理层习惯“拍脑袋”,他们并不习惯使用数据来辅助判断。

没有标准:数据文化差的企业,往往不同部门的数据定义都不一致,而且他们都会认为自身的观点都是对的。

回答完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后,我们需要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那如何建设数据文化

3.数据文化如何建设

建设数据文化,不是靠一两个口号或者项目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在管理理念、员工意识和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调整。很重要的几个点:

培训是关键:让每个员工具备数据思维

数据文化的基础是“人”,如果员工没有数据思维,工具再先进也没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培训,帮助员工掌握看数、解数的能力,当然也包括使用工具的能力。

找对培训的人:既懂业务又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单纯的技术培训可能效果有限,但是这个是当前各家企业培训的主流,而且他们找的也都是技术型企业来做培训,最终对于甲方企业来说效果并不友好,其实企业需要找到那些既熟悉业务又懂数据的人来进行培训,这样才能达到让大家真正“懂”数据。

管理层带头:用数据做决策

企业文化从来是“上行下效”的,如果管理层依旧拍脑袋决策,员工也不会真正重视数据。所以作为企业方,是不是可以做到在会议上,要求所有决策必须附上数据支持,鼓励部门负责人用数据讲清楚当前业务的困惑。

当然除了这几点,企业要建设、完善自身的数据文化,还需要在多方进行发力。例如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制定统一的指标标准等等。

总体来说,数据文化不是技术问题,在当前时代,可以说他们是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真正利用数据创造价值,而不是把数据工具当成摆设。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建设数据文化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如果企业愿意从理念、人员和流程等多方面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让数据成为真正推动业务发展的“引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