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展的数字化项目,总是凶多吉少,尤其是中大型项目,成功率很低。

各类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只有10%-30%左右。

如此低的成功率,究其根本,主要就是两点:

1. 这牵扯到太多内部的利益冲突;

2. 这事情做起来太过复杂和繁琐。

关于第一点 - 利益冲突,我之前已经聊过几次了。

今天咱们聊聊第二点的其中一个方面:

如今,大部分数字化团队就是个草台班子,承担不起如此复杂专业之事。

尽管数字化团队常常把项目做失败;抑或是努力了好几年,也难以看出明显的效果,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总体上,我觉得很多情况下,罪不在数字化团队。

实在是臣妾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我下面就来对数字化团队为何是“草台班子”这个事情,进行拆解。

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上几个IT系统,做几个数据报表的事情。

IT系统与数据报表只是工具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多套先进的IT系统,以及互相打通的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改造与创新,从而实现企业在产品服务或运营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数字化团队如果要实现以上目标,理想情况下,其团队成员需要掌握多种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懂业务、懂管理、懂技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最好是六边形战士。

而现实是,企业复合型人才的打造非常困难,往往不是靠个人努力或简单培训可以实现。

接下来我会从微观的视角去看看这件事情的难度在何处。

我先从生活中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明(此处是无中生友)。

小明之前从来不会做菜,可有一天他突然对做菜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成为做菜小能手。

他会怎么做呢?

首先,他会先确定自己想做什么种类的菜。

比如,小明喜欢吃中餐,不喜欢吃西餐,于是小明的目标是学会做中餐;然而,中餐的细分种类还是很多,于是小明再进一步缩小范围,决定先从川菜学起。

于是,小明报了一个川菜烹饪班,开始学了起来。

小明一边跟着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实操起来。

宫保鸡丁难度不大,小明自己炒了几次,便做得很好了。

然而这水煮牛肉有点难度,试了好几次,做出来的味道总是欠佳。

于是他多次请教培训师傅,再结合网上的视频,又反复操练了十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家人们对他做的水煮牛肉也赞不绝口了。

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小明把主流的川菜菜品的做法都掌握扎实了,他可以经常邀请朋友过来品尝他的地道川菜。

通过以上这个例子,我们看看小明从川菜小白成为川菜好手,他是如何实现的?

简单来说,就是:理论知识+反复实践。

理论学习来自培训和网上教程;反复实践包含反复亲自上手+多次高手指点与反馈。

那么,我们现在把场景切换到数字化项目这个场景中来。

看看小明、小红和小华的经历。

有一家传统企业最近创建了一个数字化部门,其主要的目标是搭建一个行业内使用的数字化平台方案,尝试用新的方案来做业务。

小明是一名IT工程师,之前做过一些系统开发及系统运维的工作,也参与管理过一些常规的IT项目。

几个月前跳槽进入该部门,负责IT系统从0-1的落地。

在该岗位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小明觉得每天压力很大,找不到工作节奏。

领导与几个同事都反馈说,无论是在开会还是日常做业务沟通的时候,小明常常很少意见和建议。

有时候即使小明发表了看法,也常常让同事摸不着头脑,因为小明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技术细节上,一来其他许多同事并没有IT技术背景,二来他们更关注的是数字化平台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上,技术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在新岗位上,小明也自觉新工作完全不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过去的工作都是围绕单一IT系统上的技术架构、系统开发、系统测试、进度管理、系统发布、日常运维等工作上;而现在每天大家谈论的都是市场分析、客户细分、产品定位、渠道管理、销售运营、供应链管理、数据报表等方面,许多概念和名词他连听都没听说过,每次开会听大家讨论都是一头雾水,更别说需要小明发表意见和建议了。

小红来自互联网大厂,之前在互联网大厂负责运营工作。

现公司因为对互联网与数字化的这套玩法没有经验,就把小红挖了过来,希望小红能给团队带来先进理念和经验。

然而,小红在入职后不到几个月时间,与团队矛盾重重,大家怨声载道,最后导致与其他人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问题的症结在于,小红进入团队后,一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来传统企业做数字化属于降维打击。

她进来后并没有虚心学习与了解该企业的业务流程、市场定位,而是直接把之前互联网大厂的PPT简单修改一下,就向大家宣称这是最佳实践,强势让大家依照此法来做。

此外,小红的日常工作方式与该传统企业的做法也显得格格不入。

小红经常绕过企业制定好的流程去做事情,在没有与其他小组主管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安排其他小组的成员给她干活;而且,她不愿意把自己的核心信息与工作内容与他人分享,喜欢”吃独食“。

小红自觉在该团队工作也有诸多不适。她会抱怨一些事情,例如,为何那么多事情都要走流程;为何那么多事情的进展都那么慢;为何她想要的支持总是不到位等等。

小华是该企业的老员工,一直负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小华过去在传统营销领域,做得很出色,于是主动提出要加入数字化团队,希望自己能在数字化营销方面有所发展。

同样,小华在数字化团队也屡屡受挫。

传统营销背景的小华与IT背景的小明常常无法沟通,鸡同鸭讲。

小华对于IT系统如何设计、如何规划、如何测试、费用成本等各个方面都缺乏一些基本的概念,常常向IT提出一些脱离实际、天马行空的需求。

并且小华还反复无常,前一天想好的需求,第二天又完全推翻;先是要求IT要注重系统开发速度,要尽快上线第一版系统,当上线后的系统bug过多时,又斥责为何IT开发过程不注重开发质量,bug连连。

而小华与互联网背景的小红,在协作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

小华认为小红都没有了解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就开始夸夸其谈,小红则认为小华这种传统企业的落后玩法上不了台面,两人互相瞧不上。

于是乎,IT人小明、互联网人小红、营销人小华之间,每天大事小事不断,可事情没有推进,问题与矛盾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当初,数字化团队所制定的项目计划被一拖再拖,企业领导层对团队目前的工作状况也颇为不满,开始考虑要换人,甚至考虑是否要撤掉这个团队。

为何数字化项目成功率低?

我们无数企业的现实数字化项目,相信都可以从以上的虚拟项目案例中找寻到熟悉的影子。

如果说“理论知识+反复实践”是成功的基本逻辑,那么可以说,众多数字化项目都脱离了这个基本逻辑。

在理论知识方面,项目团队与干系人当中,有人缺少业务知识、有人缺少IT知识、有人不理解何为数字化转型。

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企业里面,很少有给非业务人事专门培训基础业务知识的机会,更少有机会给非IT人事专门培训IT基础知识的机会。至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方法论,如同过往众多的技术与方法论,新理论和新词汇满天飞,每年层出不穷,什么上云、数字中台、微服务、数据湖仓、低代码/零代码等等,每个新技术/新理论都被吹得神乎其神,许多企业争相实践,然后有人吹捧,有人贬损,让新人面对这些新事物时不知所措。

在实践上,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从事数字化项目;即便有些人可能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从事数字化项目,然而每一次项目所面对的行业、业务流程、团队成员与之前的项目都相去甚远,难以基于上一次的经验来指导当前的项目。

通常来说,一个稍据规模的数字化项目需要短则半年、一年,多则三年以上,如果一个人不是从事数字化转型的外部咨询顾问,ta在最近这十年间又能有几次机会深度参与数字化项目?

先抛开数字化转型在其他方面的挑战,光看这种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少实践机会的项目,怎么可能成功?

所以,为什么我说大部分数字化团队都是草台班子。

在这一点上,如何破局?

我有三点建议。

1. 学好理论知识

数字化团队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掌握的知识比较多,因此每个成员各自都需要在知识上进行查漏补缺。

既要通过自学,也要鼓励大家经常性地互相分享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

此外,大家也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既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技术升级或技术转型,而是通过新兴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业务流程与工作方式的改造与创新。

2. 小步慢跑、迭代升级,建立失败文化

既然大家都是初次尝试数字化项目,就像学习开车,不可能一上来就要求学会打灯、变速、转向和超车,需要慢慢来,先做出1.0版本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然后再一点点迭代升级。

许多企业缺少失败文化,做项目即使结果一地鸡毛,也不敢承认自己失败,怕背锅,甚至还对外忽悠吹牛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这种企业文化并不利于数字化项目的实施。

大家喜欢把问题都掩盖在地毯下面,最终总会有人承受这个损失。

因此,管理层需要给与数字化团队建立一个开明的工作文化,让大家勇于说出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积极的拥抱“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理念。

3. 增强协作意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数字化团队往往有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大家不要谁也瞧不上谁,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强项,每个人也都有短板。

成员之间需要抛开成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