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不是信息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更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信息化建设当做数字化转型,这完全就是对数字化转型的错误理解。

我从2012年成立公司推动企业数据化管理,到2017年开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都在做数字化,但这几年看下来,发现说数字化和做数字化的还是两回事儿了。有大量的企业将信息化当做数字化,包括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型的知名企业,甚至还包括某某突破四千亿规模的知名企业(具体就不讲了,看这个图,熟悉的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

该企业这段时间也比较火,其“简化管理”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多人点赞,上了热榜。在其对外宣传稿中说,从2012年就开始搞数字化,叫数字化1.0,这就是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误解啊。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元年是2017年,之前的都是信息化。不要把信息化当做数字化来称呼,否则会误导团队数字化转型的行动,引领偏离了战略方向。其实这家企业非常值得内部反思过去几年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从双智战略到全面转型的认知历程,可能会不承认这个认知失误,但是没有跟进智能家居所带来的消费者数据回路(私域流量),就是十年前提出“双智战略”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一、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

什么是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流程效率,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各种信息化软件,优化并固化公司的业务流程,在流程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流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让流程流转更加高效。典型的代表就是SAP和甲骨文Oracle的JDE系统,中国各大厂商的ERP系统。

信息技术的内核是互联网,是物联网、是移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让各种流程环节打通,传递信息,从而提高流程效率。客户下单,快速通知物流发货,物流发货到客户,客户收货之后,快速通知财务收款,财务收款之后,快速通知会计开具发票,然后销售快速结单。网络让这个过去靠人传人、靠线下执行的活动,线上实时实现,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流程流转的速度,也降低了各种成本。

本质上,信息化利用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的超越时空的传播。

二、数字技术是“数据加工技术”

什么是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构,赋能企业经营管理,让管理更高效,让决策更科学,让企业更敏捷。通过数据技术赋能认知、分析、判断和洞察,从而让决策更敏捷、高效和科学,包括利用AI技术让企业的决策更智能。

什么是数字技术?就是通过数字智能硬件和软件,采集数据,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递数据,通过服务器和算法分析数据,认知、洞察,从而更精准地知道问题所在,做出管理判断,做出更好的最优的管理决策,从而指挥调度业务活动,满足或者交付客户需求。无论是人工分析数据,还是算法分析数据,还是AI解析数据,生成各种指挥业务、调动资源的指令,这都是数字技术。

本质上,数字化利用的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本质是“数据加工”。

三、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传播技术,模拟人类信息传播器官,延展人类信息传播器官的能力,延展了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的能力,超越时间和空间。而信息加工技术,在于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延展是人类大脑的能力,认知、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所以我们叫做数字智能技术。AI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数字技术代表。

企业上ERP,上信息化软件系统,有价值吗?当然有,降本增效,提高流程效率。同时也为数字化提供了数据的采集,完成了数字化的第一步,采集数据。但是,不是数字化转型的全部,还要分析数据、洞察业务,做出管理判断和管理决策。

举一个实际业务场景,我们就知道区别了。现在几乎所有企业的基层员工都上下班打卡。打卡系统是一套典型的业务信息系统,无论是采用手机定位,还是采用指纹识别,还是采用人脸识别,还是老式的员工刷员工卡,并不会因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就是数字技术,这还是信息化建设。

打卡之后,采集记录数据,形成了信息,信息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上班的,什么时间下班的,在哪里上班的,在哪里下班的。记录了员工的活动和行为,包含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这个信息传递到人力资源去考勤,从而基于这些信息来统计核算工资,对员工出勤进行奖惩,全勤有全勤奖金,迟到早退要扣款。这就是为流程传递信息,信息越加准确、真实、有效,传递效率越高,这套系统对流程提效效果就越好。

这是信息化,利用的是信息技术,千万不要因为采用人脸识别就叫做数字技术,这还真不是数字技术,虽然有人这么称谓它。因为大家都想挂靠最先进的概念嘛。

那用数字化的思想来思考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呢?员工上班打卡下班打卡,采集了数据,从数字技术闭环的角度,我们要对这个数据进行分析,赋能业务的决策,比如说人力资源的管理决策。

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做哪些分析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根据管理岗员工的打卡行为数据,我们可以做出几种有效的分析,一种,如果一个管理岗位的员工每日总能够准时下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员工工作效率高,因为他总能够在下班之前完成手头的工作,然后准时下班。要么是工作能力强,工作效率高,要么是工作量不饱和。其实,这是一回事儿,针对他的能力,我们给予的工作量不足,工作量不够饱和,他仍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当然要给他更高的工资。

如果一个岗位的员工之前下班时间不确定,有一定的随机性,5点钟,5点半,6点,6点13分,反正很随机的,这说明员工工作量饱和 ,员工比较敬业,日清日毕,做完事情再走,但是,如果这个管理岗位的员工,忽然连续一个月准时下班了,那说明员工行为数据发生了变化,员工行为的这个变化该如何分析解读呢?

会有三种情况:

1、工作量变得不饱和了,如果工作能力没变,就是工作量少了,那HR就要考虑员工岗位人员编制的问题了。

2、工作量没变,总能提前干完下班了,那说明员工成长了,升职加薪,给予更多工作量的安排是HR应该考虑的管理方案。

3、工作量没变,工作能力没变,那就有可能出现了什么呢?不日清日毕了,敬业度出现问题,有怠工或者离职倾向,这个时候就有员工流失的潜在风险。

基于上下班管理岗员工打卡数据,以及这个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业务洞察,为我们的员工工作能力评价,为人员岗位编制决策,为员工工作能力变化、为工作量饱和度分析、员工敬业度分析等,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降本增效,防控员工流失风险,赋能了决策。

数字技术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洞察业务、赋能决策的闭环体系,相当于人类大脑的工作范围,提升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分析洞察能力、判断决策的能力。

很多企业打卡20多年,从来没有拿出这些数据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我们是信息化,现在只有在数字化的思想下,我们才会想着去分析数据、洞察业务、赋能决策。这就是两种技术背后思想的不同。

所以,光上业务信息系统,不能叫做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信息化建设,不要挂上数字化的狗头卖信息化的羊肉。很多企业都存在这个现象。对外传播可以,增加公司的形象,如果企业内部也是这样理解,那就误导了员工的数字化转型的措施和行动,得不偿失了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