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是不是听着就头大?别急,先听听这个故事。

某家民营企业,规模在20个亿左右,还是非常不错的一家企业,行业内也算是第一梯队,老板对数字化转型特别“认可”,让团队轰轰烈烈地搞,然后就开始上系统,上平台,搞看板,在大家的努力下,搞出来几百个看板。

然后呢,员工也不用,看板打开率非常低,老板要看后台数据,所以呢,员工上班增加了一项新工作,刷看板,给老板刷看板的打开率、浏览量数据,以提高老板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成就感。

为什么企业高大上地搞了这么多数据、指标、看板、技术和平台,结果员工不用呢?是不会用吗?还到真不是!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员工没有需求!他们习惯了过去的做事方式和管理方式,这就是过度强调数字技术而忽略了业务需求的典型通病。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应该来自技术引进,而是来自业务痛点的解决。

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业务的转型,业务本身不转型,引进更多的数据技术都是徒劳的。追求“高大上”的系统,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业务自发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通识上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幸福”。

逃避痛苦,针对业务痛点,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业务的痛点,业务承认的才是痛点,别人认为的,老板认为的,技术认为的,都不是真正的业务痛点。

追求幸福,看到别人做得好,自己也想那么好地做,能够看到未来的模式,未来的场景,未来的样子,从而希望做到那个样子。

追求幸福,要有欲望才能称作“追求幸福”,强赛给员工的不是。

当业务发现对手都在用数字技术提效的时候,当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在用数字技术创新的时候,业务看到自己的落后,就会有紧迫感了,就会有“追求幸福”的需求了。

当然,外部驱动的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还需要考虑的是:高层的引导,或者技术的赋能。这里用的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技术是赋能,而不是技术推动。

高层引导的时候,要带着团队学习,带着他们出去看看,看看别人的样子,然后反思我们能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难处,然后大家一起研讨转型方案。

人只有认可了,相信了,才会有执行力。

技术赋能,就是有些流程环节或者业务场景,技术结合外部最佳实践,基于对业务的了解和洞察,然后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业务执行的便捷性、提升他们的效率,这就是赋能的方式。这个有些难度,需要具备数字化领导力的技术团队才能搞起来。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先从定战略、理场景、转流程、变习惯、升技能等关键举措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