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企业纷纷踏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试图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转型价值也难以显现,效果可想而知。那么,究其原因,或许就藏在老板这一把手的“传统思维”里。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转型即变革,变革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来自于人,体现在人的认知、观念的革新以及意识与行为的转变上。那么,要想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落位成效,首先是建立正确的认知,弄清楚什么是数字化、什么是转型,企业一把手首先要完成认知的转型,带领企业上下各级部门建立数字化文化与组织氛围。

然而,Gartner研究报告显示,多数企业老板认为,只要买一套软件就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只要把线下工作搬到线上就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岂止是“线下搬线上”那么简单?

提及数字化转型,不少企业老板和各级管理着与员工都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是把线下的工作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就能万事大吉,甚至认为把线下审批搬到线上,实现了手机审批,就是数字化。结果,非但没有提升效率,反而常常事与愿违,让工作变得更加繁琐复杂。

其实,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转型”,而非简单的“搬家”。“转型”这一术语深刻揭示了其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的底层逻辑。转型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性变革”,是因为这种变革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升级或更新范畴,它涉及企业运营的多个方面和层次,触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文化的革新乃至整个经营模式的重塑与进化,这些方面和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整体运营体系。

下面笔者进行全面阐述与大家共勉。

01.企业一把手首先建立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认知

那么,为何众多数字化从业者在数字化转型中屡屡碰壁?笔者经过梳理发现,核心问题在于企业上下包括一把手在内,对意识转型、场景转型和需求转型尚未建立正确认知,且存在着巨大误区。

1.意识转型:数字化≠买软件

在企业一把手等高层领导的眼中,数字化转型似乎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买个软件,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项目立项时,领导们常常明确提出要求:“上了这个系统,解决管理的所有问题,必须优化多少劳动力,节省多少成本。”表面看,这要求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数字化的目标就是降本增效。

然而,这种“软件+解决所有问题+成本节约”的思维,实则大错特错。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购买软件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涉及到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全面革新与重构。企业一把手若只是单纯地依赖技术,不去推动自身管理流程向体系化标准化方向优化完善,认为系统上线后一切都会变得更好,那么上线也是垃圾,只会让数字化转型陷入困境。

数字化并非工业“自动化”那么简单,上了一套自动化设备,就能显著降低劳动力,数字化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否则,所谓的“弯道超车”只会成为员工的负担,让大家陷入“伪数字化”的泥潭,无法真正发挥数字化的优势。

2.场景转型:数字化≠“线上搬家”

某些一把手以为,数字化转型就是把原本线下的业务场景搬到线上,像搬家一样简单。比如,他们认为“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就是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线上复制一遍。这种理解,简直是大错特错!

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是“线上搬家”,而是需要在背后进行深刻的管理逻辑与流程的再造。线上与线下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化场景需要站在企业全局视角,更加精细化、结构化、一体化设计与建模,因此往往需要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梳理业务规则与更新规章制度。然而,许多企业在进行“场景搬迁”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思考,反而让线上场景变得混乱无序。

比如,原本在传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了规范化,减少了管理漏洞。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却有一些员工因为失去了“灰色空间”而感到不适应,甚至有可能暗中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层的认知不足,他们无法接受管理方式的改变,导致数字化系统上线或运行阻力重重,线上数字化场景无法顺利落地。

业务场景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换新”,更是管理理念、运营模式的根本性转型。企业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需要摒弃传统的“线上搬家”思维,重新审视和管理数字化场景下的业务流程,建立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认知,带领企业上线首先完成思维意识的转型,才能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3.需求转型:不是所有需求都能“直接搬”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需求战”也是屡见不鲜。业务部门常常抱怨:“系统不能满足需求!”听起来似乎是系统的问题,但真的如此吗?

很多时候,问题出在业务与IT之间对“需求”理解的不对称所致。业务部门和IT部门对需求的理解差异巨大,导致数字化转型效果不尽人意。其实,数字化转型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需求的“转化”。

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往往只是单纯的“想要”,而不是真正的“需求”。比如,业务部门可能会说:“我需要一个更快捷的审批流程。”但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这个需求背后可能隐藏了多个问题,如流程中存在冗余环节,或审批人员不足等。这些问题,是软件无法一一解决的。

企业的需求并不完全等同于它所想要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对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确对接,那么最后交付的系统,很可能就会变成“四不像”,无论怎么调整,始终无法满足业务部门的真正需要。

如何改善?请看笔者推荐文章>>如何化解业务抱怨“慢、贵、不好用”-构建业务和IT融合一体化团队

对此,业内专家呼吁:“数字化转型,业务部门说了不算,最后还得看技术部门怎么做。需求不做合理的转化,搞什么都白费。”因此,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必须加强对需求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准确把握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从而打造出真正符合企业实际的数字化系统。

如何进行需求转化?推荐阅读笔者文章>>读懂华为V模型:连接业务与IT,用V模型指导服务化设计

02.数字化的价值:不在快速见效,而在长效价值,坚持长期主义

那么,数字化转型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是许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现实中,许多企业一把手把“价值”理解得太肤浅,以为只要上了数字化系统,就能立刻看到成本减少、效率提升。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可能让企业陷入“伪数字化”的困境,IT部门的绩效也往往不太好看,导致业务对IT部门逐步失去信心。数字化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现”上,但实现的背后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是长效价值的输出,企业管理层应坚持长期主义,认清数字化是长效价值的逐步实现。

然而,许多企业一把手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时,总是想一步到位,想要马上“超车”,却忽略了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的细节,需要持续的PDCA,不断螺旋优化上升的长效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把数字化大屏当作了一个政绩展示工具,以为做一个大屏、出几张报表展示出来就是数字化,但根本没有改变实际的运营管理与业务流程。

这还能算真正的数字化吗?正如数字化群内的吐槽一样:“总是看到企业上了大屏,领导很开心,结果后台的数据还是乱七八糟。实则这都是些‘伪数字化’。”

数字化,不是为了追求表面成绩,而是为了真正的运营管理优化。这一点,企业一把手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时间与资源的投入和不断努力,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管理体系,从全局视角一体化地构建管理体系,并不断把运营管理体系内化到数字化系统,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03.如何突破数字化转型的障碍?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绝非购买软件、安装系统那么简单。它的成功,依赖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领导与员工意识转变、需求明确、场景优化以及运营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这些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意识的建立,尤其是企业一把手——老板的意识,首先要完成转型,带领企业上下建立正确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与思维,不能让“传统思维”成为转型的绊脚石。

想要突破数字化转型的障碍,企业一把手等决策者必须深刻理解数字化的长效价值与正确方法,建立数字化转型的正确目标与实施路径,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调整,避免走向“伪数字化”的误区。企业一把手必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及其复杂的、全局性的、涉及到企业管理运营变革的系统性工程。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需要IT人员的支持,更需要一把手等领导层的鼎力支持与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领导层尤其是一把手要放下传统的思维定式,拥抱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要建立正确的变革与转型的思维与数据思维;员工们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另外,企业一把手非常有必要推动数字化企业文化的打造,带领企业上下形成正确的数字化转型认知,建立和谐的数字化讨论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将数字化转型的真正价值释放出来。“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大戏,背后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不是单纯的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而这场戏的总导演就是企业一把手——老板。老板的认知是否正确,决定编剧的剧本的正确性,决定着这场戏演绎效果与成败。

业内某专家:“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在于工具有多先进,而是企业一把手等管理决策层能不能真正放下旧思维,拥抱新模式,是否具有变革的魄力与转型的战略定力。”这些评论字字珠玑,提醒我们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不仅仅是技术在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文化和员工的思维也需要随之更新。

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披荆斩棘,走向成功!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老板带领企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只有摒弃传统思维,拥抱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落位成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