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据驱动”几乎成了数字化转型的标配口号。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初创企业,似乎只要挂上“数据驱动”的招牌,就显得高大上。然而,彼得·施莱弗斯在《为什么数据会说谎》中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数据不仅会撒谎,还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与此同时,华为在《华为数据之道》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一个非数字原生企业如何借助科学的数据治理,走出数据的迷雾,走向数字化成功。这两本书看似对立,实则交相辉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数据驱动”这件事的真相和路径。
第一层认知:数据是工具,不是答案
先来讲一个故事。彼得·施莱弗斯在书中提到一个经典案例:美国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结果如何?老师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考试。考试分数上去了,学生的创造力却直线下降。这就是“指标崇拜”的典型后果:我们盯着数据看,却忘了数据的本质是用来服务目标的。
这个问题在企业中更为常见。很多公司会用营收、利润、KPI来衡量一切,但却忘了问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把数据当作答案,而不是工具,就会陷入“蚂蚁死亡旋涡”——像蚂蚁跟着同伴的信息素绕圈,直到筋疲力尽。
所以,数据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不是数字,而是目标。华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
- 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 业务的核心痛点在哪里?
- 我们的转型路径是否有清晰的规划?
只有目标清晰,数据才有用武之地。
第二层认知:数据驱动是一种设计,而非自然结果
很多企业喜欢说“我们要实现数据驱动”,但一旦深挖他们的实际操作,往往是一团乱麻:各部门自建系统,数据格式五花八门,想要汇总一份清晰的报告,比登天还难。华为在《华为数据之道》中明确指出,非数字原生企业的核心挑战在于“数据孤岛”——数据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不连通、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
怎么解决?靠“数据底座”。华为用“数据湖”打破孤岛,汇聚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模型,让这些数据“能用”“好用”。这个过程听起来复杂,核心思想却很简单:数据驱动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建设的。正如罗振宇常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用到的一个关键理念是“双模IT架构”:既不放弃已有系统,又通过数据联接和标准化逐步实现数字化。这种“立而不破”的方法,保证了企业在转型中的平稳过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螺旋式上升。
第三层认知:好数据,才有好决策
数据会说谎,这句话乍一听像是危言耸听,但《为什么数据会说谎》给出的例子却让人不寒而栗:选错分母、忽视背景、片面解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让数据误导你。比如,你可能会用“员工加班时长”来衡量敬业度,但实际上加班更多可能反映了效率低下。
在《华为数据之道》中,“数据质量”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他们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合同数据录入不准确会直接影响下游的采购、生产和发货流程,因此必须在源头上进行严格控制,并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和纠正异常。
华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机制:数据Owner制度。他们为每一类数据明确了责任人(数据Owner),从源头到消费全流程负责数据的管理。这不仅提升了数据质量,也让数据更贴近业务需求,真正成为业务决策的支撑。
第四层认知:数据驱动的是价值,而非指标
如果说数据驱动的前几个阶段是打地基,那么最后一层是冲击顶峰:如何用数据创造价值?很多企业会停留在“数据可视化”的阶段,认为有了漂亮的图表就算成功。实际上,这只是起点。
华为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数据赋能落地到每一个业务场景:
- 在供应链中,通过数据感知能力实时监控物资流动,减少库存压力。
- 在销售中,用客户数据分析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 在财务管理中,用数据预测和优化成本分配,提高财务效率。
这种赋能的关键在于:数据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阶段,而是要推动业务行动,实现从“看见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飞跃。
总结: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对组织的重塑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两本书,那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升级,而是对组织的重塑。数据只是工具,转型的关键是让工具真正服务于目标。华为的实践告诉我们,数字化的成功来自于系统性设计、扎实的治理体系和贴近业务的场景化应用;而《为什么数据会说谎》则提醒我们,只有保持对数据的反思和警惕,才能避免被它误导。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数字化转型,请记住这三步:
- 明确你的目标,让数据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 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让数据真实、可用、好用。
- 不断反思和优化,让数据驱动业务价值,而非数字游戏。
最后借用一句话:“技术再先进,商业模式再聪明,最终决定成败的,永远是人对目标的执着和行动的智慧。”希望这两本书能为你提供这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