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的项目,发现成交的项目不一定真诚、但真诚的项目一定走的远。

在良莠不齐的乙方市场里,确实充满了卖瓜的王婆,只要没有合作,一定都是“我最好”。合作之后,发现上了贼船的时候,往往短期都覆水难收。

一、售前阶段的猫腻

1、怎么获取的直接负责人电话。

能有清晰可追溯的电话来源的,乙方都能说的让你没质疑;但凡遮遮掩掩、弯弯绕绕、不切实际,直接说明有内鬼或者有不可告人的关系。

2、首访阶段出大猫。

①对项目的背景非常清晰、需要一举拿下;

②乙方的首访人员弱于甲方的出场人员;

③这家软件商,真没项目了;

④这家软件商,规模不太大。

3、调研与方案阶段的顾问,牢牢记住名字。

这个阶段打出的牌,要么是专职售前(不参与项目的,小心评估动嘴的成分),要么是交付团队的牛人(力争到自己家项目建设里)。否则后面的人一波不如一波。

4、低价中标或大肆压价的结果。

很多乙方出于占坑、短期现金流、业绩导向在合同额等原因,尽管到了利润持平线也会争取,但甲方一定要相信,利润可观和利润微薄情况下,乙方投入的资源是绝对不一样的,这个条件下甲方想着牛B的建设结果,几乎是幻想。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项目空白期,优质顾问恰好刚脱身。

5、对待咨询公司的态度。

如果软件商和咨询公司同时出场,那大概率软件商会讨好咨询公司,因为咨询公司在选型阶段的话语权还是很受尊重的;如果是前后脚出场,软件商通常对咨询公司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不落地(无论管理还是软件),拍屁股走人之后都是软件商来擦。

二、交付阶段的猫腻

1、乙方的小团体,能直接影响交付攻坚问题的解决效率。

假如乙方交付老大有自己的一票人,为了保这一票队伍不出问题,任何甲方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在摇篮里;反之,频繁将项目问题暴露在公司层级的且带有拖延放大色彩的,项目经理大概率没在“圈内”。

2、承诺甲方减多少人的团队,大概率在吹牛。

信息化建设阶段,上软件非但减不了人、很多时候还会增人,比如原来一人多岗可行、现在也许需要一岗一人录单子;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减人是有可能的,因为机器和AI代替了很多重复性工作的岗位。

3、项目经理的能力,真的可以决定项目成败。

甲方面试顾问,不用大张旗鼓全面试,只看项目经理足够了。这个角色可以掌控项目周期、预知和预防项目风险,调度或替换不合适顾问、摆平甲方内部不同立场的角色、把控方案关键环节、对上懂领导、对下懂执行。我说的是合格的项目经理。

4、甲方一定要有独立的方案判断能力。

很多时候,软件商为了销库存(代理)、为了差异化竞争(已有同类方案)、为了推广自主产品(成本低)、出于团队能力(对更适合产品线不熟悉)等立场,会冠冕堂皇的提出“最佳方案”,最后从集成、投入、成熟性、先进性等方面让甲方买单。

5、不能及时上线,大多数是乙方的问题,不存在“各打五十大板”。

不能及时上线,要么是售前阶段错误评估了建设难度、要么项目经理对甲方团队的业务及人员素质不可控、要么项目推进缺乏轻重缓急被甲方牵着鼻子走、要么对甲方的上线期望管理不到位。不排除也有极少数甲方的管理变动导致的“不得不”,即便这样也有乙方未能及时识别风险并作预案有关。

三、运维阶段的猫腻

1、大厂运维看制度,小厂运维看个人。

用友金蝶鼎捷浪潮等大厂的运维,SPS层面看问题的排队先后、以及紧急问题的重要程度、也有关系圈子成分影响,而日常运维(OMS)则看实施厂商的顾问响应时效;小厂的运维(比如代理商)重点看交没交钱(商务)、关系好不好(项目经理)、业绩贡献度(运维顾问),机制和制度在小厂的左右程度有限。

2、长期白嫖运维,猫腻在甲不在乙。

每次发生运维问题,就说马上提付款、领导都批了预算、这次肯定付的巴拉巴拉……结果问题解决完了又销声匿迹了,接二连三,再紧急的问题乙方也不会帮忙处理的。

3、哪有什么问题加急,无非就是谁催的紧。

每家甲方的问题都是加急的,到了运维那里一大批。谁催得紧、谁关系硬、谁影响范围广,谁家的问题就受重视,其余的,都排队吧。

写在最后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数字化江湖里的刀,多数是来自不同立场的人。事儿上是甲方挨刀,钱上是乙方挨刀。我们还是希望“丑话说在前面、好事儿办在后面”,既把项目交付好,又把关系维护好,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最稳固。所以披露一些乙方的猫腻,捅破了窗户纸,敞开天窗说亮话,才能做到就事论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