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数字技术创造了很多新的名词,也让很多传统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家都在说的,都在讲的,都在看的,其实每个人的理解都千差万别。
名词术语是一样的,可你认为的和我认为的是不同的;我说的和你听到的是不同的;你认为你认为的不见得就是你认为的;我认为你听懂了,你也认为你听懂了,实际上我说的和你理解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种就是沟通中的信息偏差,给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障碍。
1.对于“数据”的理解
比如说,老板要求我们做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数据资产,赋能业务管理和经营决策。对这个期望的理解出现偏差,你辛辛苦苦干上6个月,数据治理项目很认真,但是最终并没有实现老板所期望的目标。
这里面就存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的偏差,比如说“数据治理”中“数据”是指什么?你所理解的数据可能是业务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业务部门查询的数据;但是老板心中的“数据”是他平时看到的数据,看到的报表,看到的看板。
如果你只是针对业务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对大家从系统中查询的报表进行规范和治理,并没有对业务当中大家使用的数据指标、对各个业务口径每天使用的报表,以及给老板汇报的分析报告,以及呈现在老板面前看板中各种报表和报表分析图表进行治理,构建标准和规范。最终,老板还是没有看到“数据质量”提升,那么老板是看不到“数据治理”成果的。
同样是“数据”,每个人都在说,每天都在看,每个人都在用,大家沟通中也在用这个词。但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定义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就会带来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你说中文,他跟你说日语。业务一线和技术一线人员所说的数据,往往是原始数据,而大家探讨的数据和老板们提及的数据,则是“指标数据”,也可以成为管理数据。
2.各种不同的“数据”术语
在数据的概念中,还有主数据、交易数据、索引数据、元数据的概念。
什么是“主数据”?是指描述业务实体或者业务对象的数据,也叫做静态数据,因为是相对静态的。
比如说,描述员工的员工信息表;描述客户的客户信息表;描述供应商的供应商信息表;描述产品的产品信息表;描述工艺和BOM的工艺数据表和BOM信息表;描述设备的设备信息表等。
在主数据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就是描述该业务对象或业务实体的时候,我们的取值。
比如说,描述产品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对产品进行分类,产品的属性、产品的品类、产品的品牌。比如说,描述鞋子,我们会有皮鞋、布鞋、人造革鞋、无纺布等基于主要材质的分类;也可以基于脚跟高度,有平底鞋、中跟鞋、高跟鞋等。这里面每个分类到底取值是什么,要做规范,这个就是我们主数据治理当中经常碰到的值域标准的问题。
什么叫做“交易数据”?这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英文叫做Transactional Data,其实是描述业务活动的数据,每次活动记录一条数据。
比如说,客户下单,我们有销售订单表;员工上班打卡,有打卡记录表。生产活动,每产出一个产品,我们可以记录这次生产的批号;每次拜访客户或者客户访问我们网页,都是一次记录。也叫做活动数据,或者动态数据,或者叫做“数据记录”。
还有一种数据,对我们的主数据或者活动数据进行分类,进行索引的数据,叫做索引数据,英文叫做Reference Data,比如说时间表;地址库;分类表等等。这些都是用以索引事或者物的。
元数据,是一个IT用的词语,一般业务不需要关心,这个是描述数据的数据,英文叫做MetaData。针对数据每个字段怎么定义其数据类型、数据存储方式、数据转换方式,需要占用几个字节等等。
3.从用户视角的“数据”术语
从用户视角,我们有原始数据、指标数据、管理数据和运营数据等叫法。
“原始数据”比较好理解,当业务活动发生或者业务实体产生的时候,我们记录下来的数据。包括了主数据和活动数据。一个员工加入公司,我们产生一条员工信息表的原始数据;一个客户产生之后,我在客户信息表中增加一条客户信息数据;活动数据,每发生一次活动,我们就产生一条活动记录,比如说客户每次下单,我们就会产生一条客户订单数据。这是原始记录,可以叫做Primary Data。
指标数据,是对业务活动发生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从而生成的数据,用来表征业务活动,表征业务活动的数量、规模、质量、效率、结构、特征、变化等的数据。每个指标数据,我们叫做“数据指标”。
比如说,通过对销售订单的统计汇总,我们会产生销售额、销售量等数据,这些销售额、销售量、客单价、单单价、客单量、折扣率、连带率、人均销售额、复购率等等,都是在表征这个销售活动。这类数据,我们叫做“指标数据”,每一个数据叫做“数据指标”,“指标数据”是数据的一种分类;“数据指标”是对这些数据的分类名称。“销售额”的数据属于“指标数据”,销售额是一个“数据指标”。
这里面很常见的误解就是“数据指标”是用来考核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用来考核的数据,我们称作KPI,关键绩效指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据指标都是用来考核的,有些是来表征过程的。
比如说,打电话推销商品或服务,我们叫做“电销”,电话销售。互联网时代之前,这种营销模式比较常见。表征电话销售活动的数据指标有过程指标,比如说通话质量和通话数量,也有表征结果的数据指标,比如说销售额、订单数、成交客户数等。
所以,数据指标当中有过程指标,有结果指标,而我们考核往往是从一定周期所实现的结果来评价的,所以KPI属于结果指标,并且是结果指标中“关键”的那部分。可以说,KPI是“数据指标”子集的子集。
什么叫做“管理数据”,可以理解为管理报表中的数据指标,是各个管理岗位的人员看到的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中的数据,这个是统计汇总的数据指标数据。一般我们称作“报表”或者“报表数据”。
什么叫做“运营数据”?是我们一线运营岗位所使用的,用来判断和决策的数据。
比如说,为了选择物流供应商来发货,满足销售订单的需求,这个时候,你需要供应商的信息,需要签约的相关合同数据,需要知道他们的报价,知道他们的物流资源。如果是火车运输或者海船运输,你要知道他们火车发运路线、发运时刻表、集装箱规格、集装箱要求等相关数据。你也需要销售订单的数据和信息,包括订单中客户购买了什么产品,购买多少量,这些产品是固体还是粉尘,还是液体,如何包装的,是否有毒性,属于危化品,是否符合相关运输资源的要求等等。为了做出一个物流派单的决策,你所需要的这些数据和信息,用来做派单决策,这个数据我们叫做“运营数据”,Operational Data。
这些数据相关的术语还有很多,比如说AI中有训练数据、测试数据、生产数据等等概念。所以,在日常的沟通中,清晰每个数据术语的概念,当大家在说“数据”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最好明确他说的是哪个“数据”,避免沟通中的理解偏差,让信息无损地传递,提高沟通效率,避免工作失误。
一般来讲,企业内部最好构建一个大家沟通的术语字典,确保在公司内部沟通中,大家的理解能够一致,建立内部术语字典,公示给所有人,可以避免沟通失效。